在美元走弱、 A 股走强之际,人民币汇率逆转了7月跌势,中间价连续跳涨,并录得三个月来最大升幅。截至8月29日收盘,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7.133,创近10个月新高。当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盘初短暂升破7.12关口牛操盘,亦触及近10个月高点,最终收盘报7.1223元。
8月下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一连几天猛拉高,从4月16日最低点7.2133一路调升,8月底直接飙到7.1063,人民币最近为什么突然这么强?到底是谁在幕后推动这场“升值秀”?
汇率像坐上了“电梯”
人民币汇率这一波行情启动得极其突然,让不少外贸老板和炒汇玩家都直呼看不懂。
人民币兑美元这波行情幅度,从4月16日到8月底,从最低点7.2133飙到7.1063,短短不到半年时间,中间价拉高了将近1100个基点,直接带动了境内外交易价走强,市场预期得到明显改善。这显然不是小打小闹,单靠市场自发就能形成的。 中间价的走强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政策信号——监管层希望人民币保持强势。
事实上,近期人民币走势偏强,主要有来自国内外的三个驱动力,是内外部因素共振的结果。
一方面美国就业市场疲弱牛操盘,强化了美联储降息预期,现在市场开始押注美联储9月大概率会降息,这种预期在近期持续升温。而美联储官员近日也表态强化了降息预期,美联储理事沃勒降息明确表示支持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并预计未来3-6个月内还会进一步降息。
交易员押注到2026年6月,美联储将降息超100个基点。
8月28日晚间,美元指数跌破98整数关口,较年初贬值10%,推动了包括人民在内的其他非美元资产普遍升值。日元、韩元以及英镑和欧元都出现大幅升值,国际金价也同步大涨,黄金现货一度站上3420美元,但有意思的是,相比美元贬值6.7%,人民币对美元却只涨了2.93%,呈温和升值态势。
第二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7月初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降至年内低点95.3,创下自2021年来的新低。要知道CFETS货币篮子涵盖了24种外币,包括欧元、日元、英镑等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如果不及时干预,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多重压力,不仅对美结算变贵,对欧洲、日本等地也会损失竞争力。
所以央行通过抬高中间价稳定人民币汇率,把CFETS指数从谷底拉回96以上,减缓人民币对欧元日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等国际货币的贬值压力,有效缓解了跨境贸易结算风险,也给国内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8月28日央行宣布与新西兰储备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250亿元人民币,协议有效期五年,这一举措有助于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最后一方面,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韧性已显现,政府对科技行业扶持、反内卷等政策已有所见效,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贸易顺差达1230亿美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4%,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
在美国关税政策倒推下,美元信用裂缝持续扩大,黄金与人民币成为全球资金的首选“补缝剂”。数字人民币已潜入107个国家,日均跨境结算达8000亿元,沙特阿美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遭国际投资者疯抢。
牛操盘
最近A股市场持续走牛也为人民币提供了内部支撑。上证指数突破近10年新高,总市值突破100万亿,日成交量站上3万亿,市场交投活跃推动外资不断配置A股资产。
人民币年底能否升破7
中国市场资本流动的“正循环”已经形成:A股上涨吸引外资流入→资本流入推升人民币汇率→货币升值增强资产吸引力。
澳新银行资深中国策略师认为,未来如果中美利差收窄,中国经济企稳,人民币或仍有续升空间,年底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还真有可能升破7。
高盛同样认为,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升破7,但也指出房地产市场和私人需求疲软可能会限制人民币汇率的反弹力度。
高盛在8月28日发布的研报中称,A股估值回升得益于近一年来国内一系列政策的释放与事件的发酵。今年1月,中国人工智能等行业发展迅猛; 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暗示针对民营经济的监管收紧可能已经结束; 4 月底以来,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已有所缓和;近几个月,中国政府呼吁反内卷,企业回归理性竞争。
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最近的政策再次加剧了美元信任危机,让投资者对美元资产信心持续受挫。日前特朗普政府解雇了美联储理事库克,这一行动被美国前财长耶伦警告为“违法且危险”,政治干预货币政策的做法恐使美联储信誉崩塌。
这种背景下,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正迎来历史性机遇。中美利差倒挂从-160基点收窄至-40基点,外资持有中国国债占比回升至10.1%。
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等机构因为对中美可能达成的贸易协议持乐观态度,已将人民币汇率预测上调至7关口。
“大摩预计,未来12个月人民币兑美元将升至7.0,而美元将在今明两年继续大幅走弱。德银则更加‘激进’,预计到202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升至7.0,2026年底进一步升至6.7。”
不过人民币升值也带来结构性挑战。尽管人民币升值听上去“很有面子”,但当前关税战尚未落幕,全球关税依然高企,对不少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无疑是雪上加霜。
静态测算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出口企业毛利率下降0.5-0.7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行业可通过提价1-2%转嫁成本,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弹性仅0.3%,面临订单替代风险,例如2022年日元大幅贬值期间,日本汽车企业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抢占了部分欧洲市场份额,给我国同类企业带来了压力。
不过,也不必过于悲观。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及其团队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这为外贸企业做好缓冲提供了空间。
与此同时牛操盘,这也促使中国加速进口替代与技术升级,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贸易质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也有助于对冲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杨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